经验分享丨师承岐黄,薪火相传——我在启旋教育的中医师承成长纪实
更新时间:2025-04-11

大家好!我是博仔,小师哥说我作为你们的学长,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师承的感悟,所以我就硬着头皮(bushi)来啦!
我最初接触中医,是因为家人长期受慢性病困扰,西医治疗效果有限,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一位老中医调理,效果显著。这段经历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自学《黄帝内经》《伤寒论》,但很快发现——没有老师指点,很多内容只能停留在字面理解,甚至误读。
在对比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后,我最终选择了启旋教育的中医师承项目,原因有三:
1.名师资源丰富:签约导师不仅有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还有多位民间特色疗法传承人。
2.临床跟诊优先:承诺"首年即可随师临证",而非单纯理论灌输。
3.职业路径清晰:从师承公证到考取执业证书的全流程辅导。
一、第一次跟诊的震撼
我的师父是河北省名中医李教授(专攻脾胃病),首日跟诊就颠覆了我的认知:
患者主诉"胃胀",师父却先问"半夜几点醒?",随后点拨:"寅时易醒,肝木克土,不能只盯着脾胃。"
开方时,师父用枳术丸加减,但特意叮嘱患者用麦芽糖水送服,后来才知此法是仿张仲景"饴糖建中"之意,针对患者体质微调。
二、从"抄方机器"到"会思考的徒弟"
启旋教育设计的“三阶提问法”让我受益匪浅:
一阶:为什么用这味药?(如柴胡疏肝,但师父常用香橼代替)
二阶: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思路?(如患者舌苔腻却不用苍术?因脉象弦细提示阴血不足)
三阶:如果我来开方,会犯什么错?(我曾给湿热带下患者用大量黄柏,师父指出忽略了其舌边齿痕的脾虚本质)
三、给师弟师妹的小tips
用笨功夫打底:启旋发的教材被我翻烂了,但考师承面试时,脱口而出的条文让考官频频点头。
建立"医案库":按病机分类整理跟诊案例(如"厥阴病乌梅丸案""水饮病真武汤案"),后期临证能快速匹配。
善用启旋的"师徒桥"平台:我常回看师父的典型病案视频,发现第一次看和半年后看,理解深度完全不同。
现在是我在启旋教育跟着老师学师承的最后一年了,相比刚开始接触师承的我,我拥有了一套活的中医思维(比如师父说的"看病如破案,脉症是线索,病机是真凶"),也拥有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记得师父反复强调:"治不好病人是常事,但绝不能因你的疏忽加重病情")
最后也祝大家那些挑灯夜读的坚持都会变成患者眼里的光——共勉,我的岐黄师弟师妹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