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丨当中医学徒5个月,关于师承学习的心得分享!
更新时间:2025-04-17

今天给大家邀请来做分享的是去年开始跟师学习的大雷子,他之前在一家公司做程序员,也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转行开始学中医的,从他开始跟师到现在的这5个月,我们合作的老师反馈他进步很快,所以咱们启旋教育决定邀请他来给大家做一期关于师承学习经验的分享,一期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叫大雷子,去年在启旋教育报名了医联体尊享班,现在跟师学习5个月了,上周收到小师哥的邀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当中医学徒的心得,下面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知和总结,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教教我。
一、师承学习的核心:跟师、临证、悟道
1. 跟师:观察与模仿
师父的诊疗过程是活的教材,要珍惜每一次跟诊机会:
观察师父的诊疗流程:如何问诊、切脉、辨证、选方、用药,甚至如何与患者沟通。
记录典型医案:师父的经典病例、特殊治法、用药思路,都是宝贵经验。
勤问勤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并整理成笔记。
我的做法:每次跟诊后,我会用“医案记录本”整理当天典型病例,标注师父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点,并写下自己的疑问,下次再向师父请教。
2. 临证:从“看”到“做”
师承的关键在于“早临床、多临床”,师父一般会逐步让你参与:
先抄方:熟悉师父的常用方剂和药物配伍。
再试诊:在师父指导下尝试问诊、摸脉,提出自己的辨证想法。
后独立:熟练后,师父可能会让你开方(但需师父审核)。
我的经验:初期我常犯“机械套方”的错误,后来师父教我“辨证为先,方随证变”,我才明白“方是死的,人是活的”。
3. 悟道:建立中医思维
师承不仅是学技术,更要学“中医思维”:
回归经典:《内经》《伤寒论》等是根基,师父常结合临床讲解经典条文。
理解“象思维”:比如“肝主疏泄”在情绪病、妇科病中的应用,不能死记硬背。
对比不同流派:有的师父偏经方,有的偏温病,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我的体会:师父曾用“煮饺子”比喻“解表发汗”——“锅盖(肺)不开,水(津液)沸腾再久,饺子(邪气)也煮不熟”,这种形象教学让我豁然开朗。
二、高效学习方法:四步进阶
1. 每日复盘(整理医案+读书)
整理跟诊笔记:重点记录师父的辨证思路,而非单纯抄方。
结合经典学习:比如师父用“小柴胡汤”治失眠,就去复习《伤寒论》相关条文。
2. 对比学习(不同医家观点)
同一个病,师父的治法和其他医家(比如经方派vs温病派)有何异同?
例如咳嗽:师父可能用“止嗽散”,而院校教材推荐“桑菊饮”,为什么?
3. 模拟训练(自己“虚拟”看病)
遇到典型病例,先自己辨证开方,再对比师父的治法,找出差距。
可借助《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做思维训练。
4. 定期总结(形成自己的体系)
每月整理“病机-治法-方药”对应表(如“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
建立“常用药对”库(如“柴胡+黄芩”清肝胆热,“丹参+檀香”活血行气)。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师承学习的学习方法,希望这篇心得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