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启旋教育!

400-880-7076

咨询热线9:30-18:30(周一-周五)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热门推荐 >

跟诊笔记医案参考范本-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体会

更新时间:2025-04-09

 

  一、跟师背景

  今日跟随师父在诊所出诊,主要接待了多位脾胃病患者。师父在诊治过程中,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并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综合判断病因病机,开具了针对性的方剂。我全程在旁学习,收获颇丰。

 

  二、病例回顾

  病例一:脾胃虚弱型胃脘痛

  患者,男,45岁,主诉胃脘部隐痛反复发作3个月余。患者自述平时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常感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师父诊断: 师父通过详细问诊和望闻问切,判断此患者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故见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胃失温养则出现隐痛;舌淡、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疗思路: 师父选用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方剂,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和胃,木香、砂仁醒脾开胃,延胡索、白芍缓急止痛。嘱患者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病例二:肝郁气滞型胁痛

  患者,女,38岁,主诉胁肋胀痛,情绪波动时加重,伴有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

  师父诊断: 师父认为此患者为肝郁气滞型胁痛。肝主疏泄,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胁肋胀痛,情志波动时加重;肝郁克脾,脾失健运,出现纳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疗思路: 师父选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方剂,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延胡索、白芍缓急止痛。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助气机条达。

 

  三、学习体会

  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通过今日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脾胃病虽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各异,需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特点等综合判断,才能精准施治。脾胃虚弱者需健脾益气,肝郁气滞者需疏肝理气,只有辨证准确,方能药到病除。

  脾胃与情志的关系 脾胃病患者常伴有情志因素。如脾胃虚弱者多因长期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受损;肝郁气滞者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除了药物调理,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师父在诊治过程中反复强调饮食调护的重要性。脾胃病患者多因饮食不节、不洁导致脾胃受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今日跟随师父学习脾胃病的诊治,收获颇丰。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中医师承与专长

扫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