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启旋教育!

400-880-7076

咨询热线9:30-18:30(周一-周五)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热门推荐 >

跟师笔记丨5月第6期中医师承跟师笔记300篇模板分享,请查收!

更新时间:2025-05-21

  一、跟诊日期:[2025年5月21日]

  二、指导老师:[老师姓名]

  三、跟诊地点:[诊所/医院名称]

  四、患者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

  性别:[男/女]

  年龄:[具体年龄]

  主诉:胸闷、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五、病史采集

  现病史:

  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多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疼痛呈压榨性,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1周前因情绪波动,胸闷、心前区疼痛加重,发作频繁,疼痛持续时间延长。

  症状表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疼痛呈压榨性,伴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

  既往治疗情况:曾多次在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症状控制欠佳。

  伴随症状: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晦暗,唇甲色紫。

  生活习惯: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易激动,饮食不规律,吸烟[具体烟龄]年,饮酒较少。

  近期变化:症状加重,发作频繁,疼痛持续时间延长。

  既往史:

  既往无其他慢性疾病史。

  无手术史、外伤史。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

  家族史:

  家族中有冠心病病史,父亲患有冠心病。

  六、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

  神志清楚,自主体位,面色晦暗,语声低微,呼吸平稳。

  舌象:舌质紫暗,苔薄白。

  脉象:脉涩。

  专科检查:

  心肺听诊:心率80次/分钟,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腹部检查: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四肢检查:无水肿,双下肢无静脉曲张。

  七、中医辨证分析

  病因:

  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易激动,导致气滞血瘀,瘀血阻滞心脉,从而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病机:

  瘀血阻滞心脉,故胸闷、心前区疼痛,疼痛呈压榨性;气滞血瘀,故心悸、气短、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为心血瘀阻之象。

  证型:

  心血瘀阻证。

  八、指导老师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

  疾病诊断:胸痹(冠心病)。

  证候诊断:心血瘀阻证。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方名: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甘草6g,丹参15g。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取穴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足三里,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

  中药穴位贴敷: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制成贴剂,贴敷于心俞、内关等穴位,每周2次。

  九、指导老师医嘱

  饮食调理:

  忌食辛辣、油腻、高脂肪食物,多吃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加重心脏负担。

  生活起居: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避免熬夜。

  复诊安排:

  一周后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及治疗方案。

  十、跟诊心得

  对中医辨证的理解:

  通过本次跟诊,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冠心病虽是现代医学的诊断,但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治疗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主。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才能准确判断证型,从而对症下药。

  对指导老师诊疗思路的学习:

  老师在诊疗过程中,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结合了针灸、中药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同时,老师特别强调了患者的生活调理和情绪管理,这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改善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

  自身不足与改进方向:

  在病史采集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习惯询问不够详细,今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经典方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

  十一、指导老师点评

  对跟诊笔记的评价:

  跟诊笔记书写较为规范,内容详细,能够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过程。

  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指导:

  你在本次跟诊中表现较好,能够基本掌握中医辨证和诊疗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今后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经典方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扫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