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丨古代 “急救包” 里有啥?中医这 3 个 “应急小妙招”,古
更新时间:2025-08-27

在没有碘伏、止血带、退烧药的古代,人们遭遇外伤出血、中暑晕厥、突发惊厥等急症时,难道只能束手无策?其实不然。中医早已总结出一套实用的 “应急方案”,那些藏在古代 “急救包” 里的药材,搭配巧妙的使用方法,曾在无数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今天就带大家拆解 3 个经典古代急救场景,看看中医的应急智慧有多绝!
01外伤出血慌?“蒲黄炭” 一敷,血止还能防感染
古代战乱频繁,士兵作战、百姓劳作时,划伤、砍伤是常有的事。一旦伤口流血不止,很容易因失血过多或感染丧命。这时,古代 “急救包” 里的 “蒲黄炭”,就是止血的 “救命草”。
关于蒲黄止血,《千金方》里记载过一个小故事:唐朝初年,有位士兵在战场上被敌军长矛划伤大腿,鲜血顺着裤腿往下淌,军医赶来后,立刻从随身药囊里掏出一包黑褐色的粉末,撒在伤口上,再用干净布条包扎。没过多久,血就止住了。这包粉末,正是经过炮制的蒲黄 —— 蒲黄炭。
蒲黄本是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的干燥花粉,生蒲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经过炒炭处理后,它的药性大变,止血效果变得极强。古人发现,将蒲黄炒至焦黑色,不仅能快速止住外伤出血,还能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因为炒炭后的蒲黄质地疏松,能吸附伤口渗出的血液和分泌物,形成一层保护膜,相当于古代的 “天然创可贴”。
对比现代急救:现在遇到外伤出血,我们会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最后用纱布或止血贴按压止血,严重时还会使用止血带。但在古代缺乏消毒用品和专业器械的情况下,蒲黄炭的优势十分明显 —— 它便携、易炮制,既能快速止血,又能借助药材本身的特性预防感染,尤其适合战场、野外等紧急场景。如今,蒲黄依然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常与其他药材搭配,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可见其价值历经千年仍未褪色。
02夏日中暑晕?嚼片 “藿香” 或煮碗汤,快速醒神解暑
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夏季高温时,无论是赶路的书生、田间劳作的农夫,还是皇宫里的侍从,都容易中暑。一旦有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至晕厥倒地,古人会立刻从 “急救包” 里拿出一味关键药材 —— 藿香。
北宋年间,有位书生赴京赶考,正值七月酷暑,他走得口干舌燥,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路边。路过的郎中见状,赶紧从药箱里取出几片皱巴巴的叶子,塞进书生嘴里,又让徒弟就近找户人家,用这叶子煮了碗水给书生灌下。半个时辰后,书生慢慢醒了过来,头晕恶心的症状也减轻了。郎中所用的叶子,就是藿香。
中医认为,藿香性微温,味辛,能化湿醒脾、解暑发表。古代人夏天出门,常会在行囊里装些干藿香,一旦感觉中暑,就嚼几片叶子,或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快速缓解不适。若是遇到严重中暑的人,古人还会将藿香与紫苏、陈皮等药材搭配煮成 “藿香正气汤”(后来发展成我们熟悉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不仅能解暑,还能缓解因暑湿引起的腹痛、腹泻。
对比现代急救:现代应对中暑,首先会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然后补充含盐清凉饮料,严重时会使用降温毯或药物降温。而藿香类制剂至今仍是家庭常备的解暑药,尤其适合夏季因贪凉、吃生冷食物导致的 “暑湿感冒”,既能解暑,又能调理肠胃,这正是中医 “标本兼治” 思维的体现 —— 不仅缓解表面症状,还能祛除体内的 “暑湿之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03突发惊厥险?“牛黄” 点舌或入药,镇惊安神救急
古代小儿容易突发惊厥,表现为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双眼上翻,成人也可能因高热、中风等引发惊厥,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这时,古代 “急救包” 里的 “牛黄”,就是镇惊安神的 “特效药”。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过一个案例:东晋时期,有户人家的孩子突然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家人吓得手足无措。邻居是位老中医,赶紧拿来一小块黄色的 “石头”,磨成细粉后,用少量温水调成糊状,点在孩子的舌头上。没过一会儿,孩子的抽搐就停止了,慢慢恢复了意识。这小块 “石头”,就是牛黄。
牛黄是牛胆囊中的胆结石,天然牛黄十分珍贵,有 “药中黄金” 之称。中医认为,牛黄性凉,味甘,能清心凉肝、息风止痉、清热解毒。古代遇到突发惊厥,尤其是小儿高热惊厥,古人会将牛黄研成细末,点在患者舌头上(即 “点舌法”),或与朱砂、雄黄等药材搭配制成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等急救中成药,能快速镇住惊厥,缓解病情。
对比现代急救:现代应对惊厥,会先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然后用压舌板防止舌咬伤,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如高热时降温、癫痫发作时用抗癫痫药)。而以牛黄为主要成分的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至今仍是中医急救的 “王牌药”,尤其适用于中风昏迷、高热惊厥等急症,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大脑、缓解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牛黄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再次印证了中医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