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笔记丨7月第6期中医师承跟师笔记300篇模板分享,请查收!
更新时间:2025-07-25

一、跟诊日期:[2025年7月24日]
二、指导老师:[老师姓名]
三、跟诊地点:[诊所/医院名称]
四、患者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
性别:[男/女]
年龄:[具体年龄]岁
主诉:反复咳嗽、喘息,伴气促2周
五、病史采集
现病史:
患儿2周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喘息,伴有气促,尤其在夜间和清晨症状加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哮喘”,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但仍有反复发作。
症状表现:反复咳嗽,喘息,气促,夜间和清晨加重。
既往治疗情况:曾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效果不明显。
伴随症状:咳痰,痰黄黏稠,口干,烦躁不安。
生活习惯:近期有感冒病史,接触过冷空气和花粉。
近期变化:症状加重,喘息频繁,影响睡眠。
既往史:
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无手术史、外伤史。
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六、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
神志清楚,自主体位,面色稍显潮红,语声洪亮,呼吸急促。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脉滑数。
专科检查:
心肺听诊: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腹部检查: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
四肢检查:无水肿,手足温暖。
七、中医辨证分析
病因:
患儿近期有感冒病史,接触过冷空气和花粉,导致痰热内蕴,阻塞肺气,从而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病机:
痰热内蕴,阻塞肺气,故咳嗽、喘息、气促;痰热内盛,故咳痰黄黏稠,口干,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阻肺之象。
证型:
痰热阻肺证。
八、指导老师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
疾病诊断:哮证(小儿哮喘)。
证候诊断:痰热阻肺证。
治法: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
方名: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麻黄6g,杏仁10g,石膏30g(先煎),甘草6g,黄芩10g,浙贝母10g,瓜蒌15g,苏子10g,莱菔子10g。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足三里,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
中药雾化吸入:采用清热化痰的中药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冷空气刺激。
九、指导老师医嘱
饮食调理: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难消化的食物,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加重症状。
生活起居: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
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做操等,增强体质,促进呼吸功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复诊安排:
一周后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及治疗方案。
十、跟诊心得
对中医辨证的理解:
通过本次跟诊,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小儿哮喘虽是儿科常见病,但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证,治疗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为主。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才能准确判断证型,从而对症下药。
对指导老师诊疗思路的学习:
老师在诊疗过程中,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结合了针灸、中药雾化吸入等多种方法,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同时,老师特别强调了患者的生活调理和避免过敏原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改善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
自身不足与改进方向:
在病史采集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患儿的过敏史和近期用药情况询问不够详细,今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经典方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
十一、指导老师点评
对跟诊笔记的评价:
跟诊笔记书写较为规范,内容详细,能够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过程。
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指导:
你在本次跟诊中表现较好,能够基本掌握中医辨证和诊疗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今后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过敏史对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经典方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